2021年5月21日,成都博物館“列備五都——秦漢時期的中國都市”特展正式落下帷幕。這場匯集了“五都”所在地的三百余件/套反映秦漢時期城市生產、生活的精品文物的特展,在102天的展期內,向近43萬余公眾全方位展示了秦漢大一統歷史背景下,蓬勃繁榮而又迥異多姿的城市風貌,為公眾理解城市與人、城市與區域發展、國家興盛的關系提供了絕佳的注解,用文物奏響了一曲獻給城市和城市建設者的頌歌。
千年古韻
穿越秦漢體味城市興榮
秦漢之際,是中國古代社會轉型的重要時期。得益于安定的社會環境、逐漸完備的郡縣制、恢復發展的社會經濟,秦漢城市建設進入高速發展的黃金時期,洛陽、臨淄、邯鄲、宛及成都這五座城市,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因此有“巍巍大漢,列備五都”之譽。本次展覽依托來自“五都”所在地的300余件/套珍貴文物,勾勒出盛世之下的社會風貌,彰顯城市文明的壯麗詩篇。
五層彩繪陶倉樓 焦作市博物館
陶立舞俑 成都博物館
銀豆 齊文化博物館
七盤女舞俑 洛陽博物館
工藝精美的彩繪陶倉樓彰顯著漢代高超的建筑技藝;姿態生動的樂舞百戲俑再現出漢代歌舞升平的繁華景象;邯鄲的銅器、臨淄的銅鏡、南陽的鐵器、成都的蜀錦和漆器等精美的商品,既是科技與工藝的完美結合,更在流通中完成了不同區域間文化的融匯;而銀豆等帶有異域特色的文物,更見證了2000多年前絲綢之路上中西文化的交流……文物載史,生動勾勒出漢代城市發達、文化繁榮的景象。
幾經曲折
“五都”文物順利相聚蓉城
展覽開放伊始,正值年初河北疫情爆發之際,當地立刻進行了嚴格的封鎖,即將前往成都的文物行程也被緊急叫停。為了不影響展覽的完整性,還未到達成博的文物只能暫時由文字圖片與多媒體的形式呈現。隨著疫情的好轉,河北省文博單位陸續恢復開放后,成博策展人才終于飛抵河北接到了這批珍貴的文物。
青銅馬 邯鄲市博物館
而這一特殊經歷無疑也為此次特展賦予了不一樣的意義,更加凸顯出從古至今生生不息的城市聯結。待觀眾走進展廳看到來自邯鄲市博物館的舉頭青銅行馬時,更是看到了面對疫情同心共力的城市聯合,看到了從古至今不曾停止跋涉的共同發展的腳步。
匠心巧具
獨特設計更顯五都壯美
為了更好地結合展品,引領觀眾“穿越”回秦漢時期的中國都市,展陳設計煞費苦心。序廳采用層疊的帷幔作為展陳設計,吸引觀眾揭開“五都”的神秘面紗。展廳色調則提取了秦漢時期成都地區出土漆器的主要顏色,以漆紅色與深黑色為基調,營造出沉穩厚重的歷史神秘感。
展覽首次嘗試少量建造實墻,運用多種柜型穿插交錯,配合梁柱、雙層鋁管和半透紗的單元說明圖版,建立展柜與單元之間相輔相成的結構,使得展覽空間更加通透大氣、張弛有度,令觀眾步入展廳油然而生游歷古都之感。
深入淺出
臨邛冶鐵講座娓娓道來
5月16日下午,成博邀請到了四川大學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文博學院副院長李映福教授到館,以“漢代臨邛鐵工業與天府之國”為題開展了一場精彩的講座。
李教授從一張大煉鋼的照片切入,喚起觀眾對鐵器與冶鐵的記憶,并簡明扼要介紹了鐵的來源、中國最早的鐵器等有趣的知識點。接下來,以觀眾們耳熟能詳的卓文君與司馬相如的故事為引子,從卓家的“發家之道”與臨邛的冶鐵技術說起,以考古發現為例證、結合自己考古工作的親身經歷,將冶鐵工業的發展是如何推動成都平原乃至整個西南地區的經濟、軍事、社會發展、民族融合等娓娓道來,從冶鐵的角度解讀了漢代天府之國欣欣向榮、富庶繁榮的秘密之一。
城市文明是人類發展的產物,更是人類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厥變汕陙淼某鞘邪l展足跡,對今天我們對城市發展的觀察依然具有深刻的意義。展覽已然落幕,但城市化的探索不會止息,對人文歷史的思考也不會止步,時代見證城市發展,城市輝映盛世華章,我們期待著更多的城市,繼續在新時代的長卷里書寫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