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晚8點,國際博物館日前夕,成都博物館地下一層“人與自然·貝林捐贈展”的展覽大廳里內空無一人,300多件動物標本被塑料薄膜覆蓋得嚴嚴實實,在燈光渲染下一切都顯得格外的神秘。動物標本師林峻和他的搭檔們戴著防護面具和手套,拿著工作器械走進展廳,“過去24小時,我們對標本進行了套袋熏蒸殺菌消毒,現在我們要正式對它們進行維護?!?/p>
博物館的動物標本師是永遠無法與觀眾碰面的一群“神秘人”,經常晝伏夜出的他們都是在閉館后加緊工作,在開館前全身而退。檢查標本狀態、對皮毛進行清理和養護、維修出現病害的標本、修飾眼角及附屬物等細節、對展示場景進行維護......每逢春夏、秋冬交替時節還要進行一次深度修復工作,這一切都是為了讓參展標本保持最理想的展示效果并延長其使用年限?!皹吮臼怯袡C質的材料,在自然狀態下,特別是在成都這種比較潮濕的環境中極易發生腐敗、變質,如果不能經常對標本進行維護和養護,這些標本將在50年內損失殆盡,甚至不用50年。稍有處理不慎,幾年內有的標本就可能殘破不堪?!痹呛藢棻膭游飿吮編熈志f。
林峻從事標本制作與修復已經21年了,2017年他開始在成都博物館進行動物標本修復養護工作。作為圈外人,很少有人知道他在圈內的名聲。入門至今,林峻已經制作、修復了2000多件標本,他是國內第一位獲得世界標本錦標賽哺乳類專業組一等獎并蟬聯這一獎項的中國動物標本師。
20年前,限于當時的標本制作技術和水平,很多原本可愛萌圈的動物被制作成標本后形態、面部表情、細節都已變形甚至有些“面目猙獰”,皮毛狀態幾乎都不完美、其填充物多為棉花、稻草,極易滋生霉菌,導致標本無法長久保存。如今,對老舊標本進行修復翻新,最大程度延續它們的“壽命”是對動物標本師們提出的新挑戰。
5月初,林峻開始修復博物館里的一件面部變形、臀部結構坍塌、身體比例失調的兔猻標本。兔猻是長得幾乎與貓一樣的物種,看似憨態可掬其實是一種習性非常兇猛的動物。要修復眼前這件已經失去該有風采又頗具年代感的標本林峻并沒有急著動手,“拍照、測量原有皮毛尺寸、制定方案,是我們進行標本翻新修復的第一步?!狈桨复_定后,一組人員才開始小心地剪開原有縫合線、取出填充物、清理皮下殘留脂肪、對皮張進行消毒殺菌、對皮張進行重新鞣制,使得皮張變得更加穩定和柔軟,能適應更好的貼合塑型。與此同時,另一組人員根據標本原始測量數據,利用聚氨酯泡沫等材料重塑標本的“假體”填充物。皮張和假體都準備妥當后再將兩者重新組合,縫制、整理、塑形、細節處理和上色缺一不可。兔猻標本經過10多天的修復后如獲新生。讓林峻團隊欣慰的是,在新工藝新材料的“加持”下,這些翻新的標本其“生命”又可多延續30到50年。
一件件古舊的標本在動物標本師的妙手下一一回春,其實每一次修復都是一次挑戰,只有對動物結構有準確的把握和對動物生命最大的尊重才能完美地完成修復。標本的制作過程其實并不美麗,除了技術上的難度外,標本師還要學會和有毒材料、細菌、異味等共生共處。一名合格的動物標本師長時間的學習和積累過程,除了具備動物分類學、行為學、解剖學的知識,皮革化工、雕塑、五金焊接、色彩運用等技能也是必備的,目前從事這一行的年輕人是少之又少。
談及修復標本的意義和目標,林峻把它一分為二,對于科研和科普來說,用嚴謹的標準做出的標本,便于大家準確認識一個物種;從美學來講,一件完美的標本其本身就是一個能表達審美思想的工藝品,這是屬于動物標本師的榮光。
策劃:譚曦 陳旻翔 趙丹 王立
導演:陳旻翔
攝影:陳旻翔 植樹(川觀拍客)
后期制作:趙丹
四川日報全媒視覺中心 出品